炎炎夏日,骄阳似火,溺水事故进入易发、高发期。每年这个时节,各地因戏水、游泳、垂钓等原因,导致青少年意外溺水死亡的悲剧时有发生。深究根源,主要是部分青少年安全意识淡薄、自救技能匮乏,家庭监管存在疏漏,一些公共水域安全设施不完备,救援力量不足等因素交织,敲响了防溺水安全的警钟。因此,构筑青少年防溺水安全堤坝,需多管齐下、全面发力,构建全方位的防溺水安全体系,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。
创新宣传教育,激发防溺水“新活力”。在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,传统刻板的警示标语和枯燥乏味的宣讲,已难以吸引青少年的目光,激发他们的兴趣。各地应积极创新宣传教育形式,巧妙运用短视频、互动游戏等载体开展防溺水教育。例如,制作生动有趣的防溺水动画短视频,通过惊险刺激的情节和通俗易懂的讲解,让青少年深刻认识溺水的危险;开发防溺水互动小游戏,设置溺水场景模拟,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掌握正确的自救与救援方法。如此,将安全教育变得生动活泼,如春风化雨般“润物无声”,真正让防溺水知识入脑入心。同时,自救教育培训必不可少。学校、社区等应定期组织青少年参与自救演练,邀请专业教练现场指导,模拟溺水场景,让青少年在实践中锻炼应对溺水危机的能力,提高防溺水技能,增强自我保护意识。
强化部门联合,凝聚防溺水“向心力”。相关部门需凝聚合力,联合制定科学、完善的防溺水工作方案。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整治行动,对辖区内的河流、湖泊、水库、池塘等危险水域进行拉网式排查,全面掌握水域状况。同时,深入了解青少年监护情况、安全教育进展以及应急预案与救援力量的配备情况,做到底数清、情况明。各部门要明确职责、协同作战。教育部门强化学校安全教育,将防溺水知识纳入课程体系;水利部门加强对水域的管理与维护,完善警示标识和防护设施;公安部门加大对危险水域的巡逻力度,及时制止危险行为;卫健部门做好溺水救援的医疗保障工作。通过部门间的紧密协作,全力做好防溺水各项准备工作,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。
加强智慧防控,织密防溺水“安全网”。为让安全防护网织得更密更牢,摆脱单纯依赖“人海战术”的局限,探索构建智慧化防控体系十分必要且具有借鉴意义。比如,在危险水域周边安装智能感音设备,利用先进的声音识别技术,24 小时不间断监测水域情况。一旦监测到异常声响,如呼救声、落水声等,设备将立即自动报警,并将信息快速传输至相关管理部门,实现精准预警,为救援争取宝贵时间。还可借助无人机巡逻,扩大巡查范围,提高巡查效率。通过在无人机上搭载高清摄像头和热成像仪,对重点水域进行全方位、无死角巡查,及时发现潜在危险。同时,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,对溺水事故的高发时段、地段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,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,提升防溺水工作的智能化、精细化水平。
防溺水工作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。让我们齐心协力行动起来,从创新宣传教育、强化部门联合、加强智慧防控等多方面持续发力,为青少年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安全防线,守护他们平安度过每一个夏天,让青春在安全的环境中绽放绚丽光彩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